随着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由于制度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有的乡村出现财务管理混乱、资产管理无序、资源处置不当等问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日益成为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由此引起的干群矛盾与信访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开展的村级“三资”管理专项审计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一、村级“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三资”监管机构履职尽责不到位,监管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乡镇“三资”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职不尽责;“三资”监管代理中心履职不到位、监管乏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交易中心履职不到位,机构形同虚设。
二是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不按规定程序交易、发包,管理无序。具体表现为:资产资源发包、处置不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收益流失严重。
三是农村集体资金使用及财务管理极不规范,违纪违规问题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违反《会计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相关规定,建账、报账不及时;村集体收入不纳入“三资”监管代理中心代管专户统一管理,由村级自收自支;收入不上账、借款列支、违规开支等问题突出;虚报工程支出套取村级建设资金;虚报冒领、贪污侵占村民权益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农村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具体表现为:村级工程建设项目未通过招投标,或者化整为零规避招投标;建设项目不通过乡镇产权交易平台违规自行发包;村干部或者其亲属、无公司法人资质的社会个人违规承包项目工程;项目承包合同签订不规范;工程项目违规转包分包;项目监理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工程质量较差;虚报工程量套取项目资金等。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地方党委政府对农村“三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对存在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二是村集体“两委”成员素质良莠不齐,法纪法规意识淡薄;三是农村“三资”监管机构履行职能不够,执行力薄弱;四是各级主管部门对农村“三资”监督处于“碎片化”“应急式”状态,未实行常态化监管,也没有形成监督合力。
三、规范村级“三资”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健全管理制度。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级监管部门应切实转变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其存在问题的危害性,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三资”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登记、使用、处置等环节,确保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二要强化监管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地方党委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法制与财经纪律教育力度,牢固树立对国家法律法规、财经法纪的敬畏之心,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加强内外监督,对资产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防止腐败和浪费现象的发生,切实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三要提高人员素质,强化执行力度。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构应配齐人员力量,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经验水平,增强其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切实履职尽责,确保村级“三资”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
四要加强部门协同,增强监督合力。各级监管执法部门应加大工作协同力度,形成监督合力;同时强化执纪执法与责任追究力度,对严重违法违纪问题采取“零容忍”态度,严格依法依规处理,绝不姑息。
五要引入第三方审计,完善资产评估。村级组织可以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资产管理进行全面、客观的审计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总之,只有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才能确保村级“三资”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