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论坛
浅谈如何将研究型审计贯穿审计全过程
信息来源:灌南县审计局 发布日期:2024-04-30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研究型审计一般是指开展审计工作的同时运用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紧密结合,最终提升审计研究成果和工作成效。侯凯审计长曾提出,要坚决做实研究型审计,把研究贯穿审计工作始终。笔者就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从审前、审中、审后三个阶段浅谈如何将研究型审计贯穿审计全过程。

一、审前阶段

优化审计资源配置,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统筹安排审计力量,组建一支有经验的队伍开展审计工作,努力实现各方面审计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融合,为审计研究提供有力保障;及时梳理被审计单位制度及其出台背景,研究其历史沿革、发展现状、改革方向等各方面内容,确定审计思路,划分审计重点难点,紧扣“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一主线,制定全面、高质量的审计实施方案;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人员交流等方式,从多角度取得被审单位相关资料,不断完善审计对象资料信息库,做实做好审前调查工作;采取“业务主审+数据主审”双主审的组织模式,编写数据分析实施方案,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将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比对,提前筛选出审计疑点,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质量。

二、审中阶段

加强研究型审计质量把控,对于审计取证单、佐证材料等资料做到仔细检查,避免出现错字漏字、法规引用错误、附件不齐全等问题,提高项目质量管理水平;定期召开周例会、中期会等会议,针对审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疑难问题,审计组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去解决问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加强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贯通协同,定期与纪检监察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实现纪审优势互补,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提升审计质效;注重审查问题方式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审查、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确保查出的问题事实清楚、证据完备,发挥群体智慧,让审计组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思考,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揭示出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掌握问题产生的前因后果,确保审计任务高质量完成。

三、审后阶段

审计报告是研究结果的一种体现,其中审计建议要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提炼和归纳,力求每个问题做到逻辑细致严谨,针对问题产生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审计建议,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制作审计问题清单,根据问题的性质划分为立行立改、分阶段整改和持续整改三个类型,并建立问题整改销号表,确保整改责任落实到人,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将问题整改完毕后逐一销号,扎实推进审计整改落实,从源头上解决审而不改、屡审屡犯的问题,全力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定期开展审计回头看行动,对审计对象的整改情况进行及时督查,避免出现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情况,并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向当地的人大、政府等部门进行汇报,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整改同促等工作机制,形成更强、更有力的监督合力;项目完结后要及时召开总结分析会议,针对项目整个阶段进行全面总结,查找不足,汲取经验,促进今后审计工作更加标准和规范。(武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