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论坛
审计视角下,基层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信息来源:灌南县审计局 发布日期:2024-09-25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与刚性支出持续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财政资金是否用在刀刃上,使用效益如何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注。随着国家和省市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序有效推进,“花钱问效、无效问责”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但也还存在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相关部门监督不到位、绩效管理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前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一是绩效评价流于形式。根据有关政策规定,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三个层次:单位自评价、部门评价和财政部门重点评价。笔者在审计实务中发现,虽然预算编制中项目资金都编制了绩效目标,但资金使用过程中开展的绩效评价较少,绩效评价几乎都是项目完成后开展,对资金使用中起到的约束作用甚微,且最终的评价结果也未得到充分运用。当前,财政部门牵头的绩效重点评价是每年组织的,主要是抽选部分资金量大的项目,以委托第三方机构的形式开展。部门评价主要是主管部门针对部分重点专项资金,尤其是上级要求必须开展绩效评价的项目,也主要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形式开展。而单位的绩效自评价多数流于形式,主要是填相关表格,报送相关文字材料,实际未开展自评工作。

二是监督部门作用发挥不充分。财政监督由于人手有限等因素,每年仅对部分重点项目进行核查,而且主要以委托第三方机构的方式开展,监督广度深度不够。审计部门主要是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策跟踪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审计项目中对某些重点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情况作为一个事项进行延伸,发挥的震慑作用不够。其他监督对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监管涉及相对更少。

三是绩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财政部门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绩效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相对其他平行处(科)室人数较少,且多数是边学边干,而其他部门(单位)负责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是财务人员兼职,时间精力上、业务能力上与工作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总体而言,负责绩效管理工作的人才队伍仍需进一步扩充,业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预算单位设置绩效目标不合理、不具体,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评价机制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

二是财政部门专职绩效工作的人员少,且专业性不够,主要依赖第三方机构出具审计结论,作为绩效评价的结果,且对评价结果的运用不充分,尚未真正实现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

三是第三方机构审计质量有待提升。有的第三方机构在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资料、业务资料等不充分的情况下仍出具了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审计意见。

四是审计机关的审计重点和方向仍主要侧重于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方面,对资金使用效益性的审计由于标准、评价体系有待商榷,所以进行较少。

三、相关建议

一是财政部门应牵头加强绩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机会,着力提升绩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在指导各部门(单位)建立绩效管理目标体系时,要加强对预算绩效目标编制的审核,多建立定量指标,建立可考核、可衡量的指标体系,便于资金使用单位自评和其他监督单位的评价操作。

二是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性的审计。应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融入日常审计项目,在预算执行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审计项目中加大对重点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力度,凡是涉及项目资金的都应关注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同时,对被审计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关注,对查出的问题督促整改落实,以审计监督促绩效管理质效提升。

三是第三方机构要强化质量意识。要注重加强与委托部门如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对接,对审计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如当被审计单位拒绝提供审计需要的关键资料时,第三方机构应加强与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沟通,尽量获取到相关资料,若实在无法获取关键资料,应当实事求是给出审计结论。(侯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