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计工作中,法律法规的准确、恰当使用对于支撑审计结论、提升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至关重要,但笔者结合审计实务工作,发现法律法规的运用仍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一是适用性方面。部分审计人员有时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选取不够准确,导致引用的法律法规与审计对象或者具体审计事项的契合度不高,不能有力地支撑审计结论。
二是时效性方面。部分审计人员在引用法律法规时,没有关注到所引用的法律法规和定性的审计事实之间,存在未到生效日期、过时无溯及力等问题,这使审计定性缺乏坚实的依据。
三是规范性方面。部分审计人员引用法律法规时存在不规范、表述模糊的情况。具体如未注明所引用法律法规的名称、文号、条款等,或同一审计人员在引用时前后的格式不统一等。
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在审计中使用法律法规时应注意从以下三点进行改进:
一是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自身的法律法规素养,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选用法律法规时,务必深入理解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和具体规定,确保其与审计对象及审计事实精准匹配。
二是及时获取最新信息。审计人员要保持对法律法规动态的密切关注,注意其是否现行有效,是否有新法替代、修订或废止。对于重要的法律法规变动,应及时更新知识库,避免引用过时或失效的法律法规。
三是全流程规范操作。为了确保法律法规使用的规范性,审计人员应把握全部环节,如搜索阶段,从官方或权威的法律法规载体进行查找;引用阶段,严格将符合条件的法律法规条款按照规范要求撰写,明确法律法规的名称、文号、条款等,做到清晰、准确、统一。
通过以上方法,审计人员不断从运用法律法规适用性、精准性、规范性方面进行提升,增强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朱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