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审计机关不断推进研究型审计的理论探索和审计实践。作为基层审计人员研究型审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研究型审计在实践和理论中不断“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审计理论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审计实践创新。作为基层审计人员如何理解研究型审计,将研究型审计贯穿到审计实践中,从而提高审计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深对研究型审计的理解。
一、时代背景
了解研究型审计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为了更好理解研究型审计的宗旨。
近两年,“研究型审计”成为审计领域的热词。2021年审计署在《审计署关于印发全国审计机关2021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正式提出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的工作要求。
2022年初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长侯凯提出,“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又强调,“创新审计理念思路,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和前瞻性”。
这些背景,代表着研究型审计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家审计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发展方向之一。
二、了解流派
了解研究型审计的不同流派,是为了从多视觉理解研究型审计。
研究型审计在不断的探索和推进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流派。
应用研究派认为研究型审计是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强化调查研究,通过在审计观念、思维方式、审计内容、技术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自我突破,实现从研究的视角,用研究的方法开展审计工作,把审计项目当成课题进行调研、分析、求证,实现审深、审透、审出实效的目的。
工作方法派认为研究型审计就是“研究+审计”,通过“将研究的思维、视角和方法运用到审计全过程”,改变过去重解释问题、轻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对普遍性、规律性、苗头性问题进行多维提炼分析,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服务宏观管理。
改革创新派认为研究型审计要以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为根本,工作方法上不仅要坚持问题导向,更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审计中提升理论研究,通过对审计成果的深度挖掘实现审计理论、审计实践甚至审计制度的创新。
不同流派,从不同角度对研究型审计进行了诠释,有利于我们审计人员多视觉理解研究型审计。
三、研究型审计在审计实践中的体现
研究型审计在审计实践中都能得到体现,只是我们审计人员没有加强这方面的意识。本文从审计程序的两个方面浅谈一下研究型审计在审计实践中的个人认识。
(一)从审计机关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方面理解研究型审计。审计机关通过了解、掌握、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采取适当方式听取各级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人大、政协、政府有关部门、组织部门、特约审计员、有关专家学者或社会公众的意见,收集对审计工作的需求,初选审计项目。研究型审计在这个过程都得到体现 ——对初选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其他重要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 重点调查研究下列内容:与确定和实施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主要业务及其开展情况;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及结果;相关的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管理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情况及结果;以前年度审计情况等。 ——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评估研究,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综合审计机关可用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项目,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二)从审计组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方面理解研究型审计。审计组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应符合下列条件:
1.审计目标具有可行性。——确定审计目标的可行性,就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研究性审计。首先,充分做好审前调查。其次,确定可行的审计目标。审计目标就是审计的方向,它不仅影响审计方案的制定,还影响审计的实施和报告,在一个审计项目中,只有确定了审计目标,审计人员才有了审计的方向,审计最终才会得出结论。但是,确定审计目标一定要根据审计人员、经费、时间等审计资源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及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等情况,确定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目标的可行性,就符合研究型审计的特征。
2.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具有合理性。——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的过程就体现了研究型审计。对重要性水平的评估是审计人员的一种专业判断,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因此,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从金额和性质两个方面综合评估总体及总体各组成部分错弊的严重程度,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审计目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和其所关注的事项;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审计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审计测试措施,以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
3.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具有适当性。根据审计项目的总体要求及审计目标,适当确定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确定适当性的过程体现了研究型审计。审计项目的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要具有适当性,例如我们的审计项目是关于领导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那么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就要定位于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题,而不能是某项财政财务收支状况或某项专项资金的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审计内容要符合审计目标的要求,时间范围和具体事项范围要准确,审计重点要突出等。
4.审计步骤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确定审计步骤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体现了研究型。审计根据确定的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所要求的工作量和工作标准,经审计组成员充分研究讨论后,确定可操作性强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5.时间安排具有合理性、审计分工具有恰当性等。根据确定的审计方法、步骤及工作时间,结合审计组成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等情况,恰当地进行审计分工。
审计实施方案是落实审计任务、确保审计项目计划、检查考核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审计工作的具体规程。审计实施方案对于保证审计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审计查证,完成计划所确定的审计任务,保障审计工作质量,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都至关重要,因此,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起到 “龙头”的作用。研究型审计对提高审计质量尤为重要,而提高审计质量要从严格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做起。
研究型审计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审计模式,我们既要强调提炼、总结经验与规律,又要重视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审计人员需转变理念,不仅要注重业务实践,还要重视理论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提升自己,为审计事业更高质量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在审计实践中加深对研究型审计的理解,就是为了提高我们践行研究型审计的能力。(卢士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