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县级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规模和数据量急剧增长。审计机关在开展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时,面临数据分散、核查效率低、风险防控难等问题。数据库技术以其数据集中管理、高效查询分析、权限控制和安全备份等特点,为审计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审计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提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级,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等重点改革任务,深入揭示基金筹集管理使用和政策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促进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三、审计实施过程
1.数据采集与处理
利用向各家单位发函的方式获取所上文提到的业务数据。对业务数据进行整理与清洗,统一数据记录格式。数据整理主要做以下工作:(一)数据验证。检查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正确性,保证采集到的数据真实有效,例如解决字段值缺失、批次丢失等情况。(二)数据清理。一是消除冗余数据,过时数据剔除;二是去重,主键重复数据去除;三是将身份证转换为18位;四是解决数据冲突。(三)数据转换。将原始电子数据中表名、字段名、记录值代码进行统一,同时解决命名不规则的情况,导入神通数据库中。
2.数据分析
将数据清理、集成、变换等预处理后,导入神通数据库中,编制语句、查询分析。以下是3个分析模型:
1.审计事项:财政供养人员未参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
(1)审计思路:财政供养人员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并且对以后退休的办理也埋下了一定隐患,找出疑点及原因是审计关注重点。通过财政局的财政供养人员名单及编办的在职人员名单确定目前在编在职的人员,查找这些人中有无未缴纳养老保险的情况。
(2)分析方法或技术应用步骤:采集县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数据、财政供养人员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清洗,导入神通数据库,取身份证信息这唯一标识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征缴数据进行关联连接,找出疑点,调查核实。
2.审计事项:单位编外人员未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1)审计思路:按照法律规定,编制外人员应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是编外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情况一直未受到关注,但截至审计时,仍有参保编外人员未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所以此次将编外人员的参保情况作为审计关注重点。
(2)分析方法或技术应用步骤:审计人员将县编办提供的编外人员数据进行梳理:设置时间格式等等。将清理后的数据导入神通数据库,通过编外人员数据表和企业职工征缴数据的身份证号进行关联对比,查找编外人员未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情况。
3.审计事项:个人账户资金长期沉淀。
(1)审计思路:分析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数据,查找参保人员死亡或已享受其他基本养老保障待遇却未终止其养老保险关系的数据,个人账户、职业年金账户仍然存在余额的情况。
(2)分析方法或技术应用步骤:审计人员利用省厅下发的标准表,一方面分别利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基本信息表统计根据死亡日期不为空人员的账户余额即为已死亡人员账户余额,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发放数据表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基本信息表通过社会保障号进行关联,统计已享受机关养老保险待遇未终止居民养老保险关系个人账户余额。(许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