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文化
重读《朝花夕拾》:成年后的“人生课”
信息来源:灌南县审计局 发布日期:2025-05-26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倘若不是这次读书活动,或许我会再迟些时间才会重新翻开这本书。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全书共10篇散文,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这本书曾是初中的必读书目,但那会正处创造“朝花”时间,却又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只顾着分析“碧绿的菜畦”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草草略读着《父亲的病》,试图划出些优美语句以供写作时引用,但对其中情感难以感同。而如今重读这本书,才发现经典文学的意义便在于,无论何时都能读出新感悟。

当我重新翻阅到《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省吃俭用却买来“三哼经”的情节时,一瞬间眼眶泛红鼻头酸涩。在这个亲情可以被量化成微信红包金额、关怀被简化成表情包刷屏的数字时代,长妈妈笨拙的关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那与社会电子化潮流脱节的外婆。由于年龄见长无法学会使用电子产品,每天只能抱着电视重复观看着《西游记》,但每每我回家,却会掏出珍藏许久的小饼干、攒着舍不得花的退休金,执意要把“最好的”塞给我。这样带着些许岁月潮湿感的疼爱,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格外珍贵又令人心酸。

《父亲的病》中当年最不理解的情节,如今重读却成了最刺痛我的段落。年少时只觉得“用‘原配蟋蟀’作药引”、“叫魂”的闹剧滑稽可笑,不明白为何明知是骗局还要配合。直到家中也遭遇亲人病危,才真正懂得:那不是愚昧,而是一个濒临绝望的子女,在死亡面前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当至亲的生命一点点流逝时,任何荒诞的“可能”都会变成必须尝试的“希望”。这些看似荒唐的求医过程,其实藏着最深的无力与最痛的亲情。

合上书页,忽然明白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仅在于文字本身,更在于它能穿越时空,给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带来人生的重要一课。年少时读的是文字,长大后才品味出人生。重读《朝花夕拾》,教会我重新感受那些笨拙而真挚的亲情,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穆思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