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在中学课本里,那时只觉得文字优美;如今重读,才发现这短短五千字里,藏着史铁生用整个生命淬炼出的智慧。地坛公园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而成为了一个饱含生命隐喻的精神场域。
双腿残疾后的史铁生,最初将地坛当作逃避现实的避难所。“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样的开篇,道出了一个人与命运和解的开始。在那些漫长而孤独的午后,他观察园中的蚂蚁、瓢虫、落叶,在微小生命里发现了存在的韧性。这种观察不是消遣,而是一个绝望者重新学习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最触动我的是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思考。“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种近乎黑色幽默的表述背后,是历经绝望后的通透。当他明白死亡终会来临时,反而能够安心地思考如何活着。这种逆向思维,让他在绝境中找到了生的缝隙。
地坛里那位练长跑的老人、那对总在傍晚出现的夫妻,这些平凡人物构成了史铁生的“人间观察样本”。他从这些人身上看到了生命最朴素的坚持——不是为了什么伟大意义,仅仅因为"活着就要继续"。这种观察让他明白,苦难不是某个人的专利,而是人类共同的境遇。
重读《我与地坛》,我忽然懂得:真正的勇者不是没有绝望,而是在绝望的土壤里依然能培育希望。史铁生用他的笔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座地坛,看似荒芜,却蕴含着无限可能。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这种在孤寂中沉淀的智慧,恰如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放慢脚步,聆听内心真实的声音。(刘飞)